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节气是怎么来的?

  嗨,我又见到你了。今天,曲历史编辑带来了一篇关于24节气的文章。我希望你喜欢。

  我们都很熟悉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国古代人用自己的生活智慧总结出来的一套节日,对农业有很大的帮助。而在2016年,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更是让这个古老的节气为世界所知。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好,二十四节气不再局限于农业。它不仅引导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了许多人创造各种创造的灵感来源。

  一、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确立“十二月建设”的具体季节。它最初是由北斗星的斗柄决定的。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是一个周期,叫“岁”(摄提);每个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寒冷。目前的“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划分,即每个节气分别对应地球在黄道上每15次运行°“定气法”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分为24等份,每15等份°为一等份,每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属于阳历范畴。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识一年中季节、气候、物候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中起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观念。目前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通过“置闰法”的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历代政府颁布的时间标准,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24节气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9年7月,由中国气象局华丰气象传媒集团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科普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正式成立。

  2.节气由来

  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髓。“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已在古代(或古代)订立。古籍中,天皇氏始制干支的名字,以定岁之地。“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确立“十二月建设”的具体季节。北斗七星循环旋转,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向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又称月建。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干支历将一岁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部的指向。在古代,“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北斗柄顶部的指向来确定的,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在古代文化中,干支的时间、方向和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根位,是年底第一次交汇的方位,代表着最后一次又一次的开始,如易·说卦传:“根,东北之卦,万物之所成,也是万物之所成。也就是说,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经南、西、北旋转一圈,是一个周期,称之为“岁”。因此,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北斗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西汉时期,文献《淮南子》首次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天文训》。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吸收到《太初历》中,作为引导农业的历法补充。节气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平气法”利用立杆测影确定黄河流域日短至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的日期平均分为12等分,称为“中气”,然后将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统称为“24节气”。“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约15天,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速度。从冬至开始,“平气法”划分的节气终于下雪了。目前的“24节气”来源于300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自1645年以来一直使用)。“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回归黄道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360度圆的“黄道”(一年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觉路径)上,分为24等份,每15等份。°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立春仍习惯排名第一),按黄经度数排列。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的度数平等,时间不平等。太阳在黄道上每15度运行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的度数平等,时间不平等。24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一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含义

  二十四节气(“定气法”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他们的日期在公历中相对固定。上半年节气6日,中气21日,下半年节气8日,中气23日,前后不差1~2日。地球每365天6时9分10秒〔精确〕,在太阳周围旋转一周,每天24小时旋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表面与赤道表面不一致,但保持一定的倾斜,阳光全年直射地球是不同的。在北半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