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丑闻”依然无法挽救,乾隆的逆操作反而加以证实

雍正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以其清廉正直而著称,然而,近年来关于他的一些“丑闻”却不胫而走。尽管有人试图通过种种手段挽回他的声誉,然而,乾隆皇帝的逆转操作却更加坚定了这些“丑闻”的真实性。毫无疑问,雍正的形象已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且无法在乾隆的岁月里恢复。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没有哪一位像雍正皇帝一样,有如此多的流言蜚语在民间流传,各种版本的野史传说虽然细节不同,却无不将雍正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狠毒无情的暴君,但从官方的历史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雍正是清王朝一位承前启后、勤政刻苦的明君,他改革了前朝遗留下的弊端,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实行按田产缴税,减轻了底层老百姓的负担;为增加劳动力,他还废除了“乐户”“丐户”等贱籍,把他们编入民户,给予平民待遇;甚至还试图在官场推广“普通话”以方便官员士族之间的沟通,他留给儿子乾隆的是一个正走向昌盛的帝国。雍正的“丑闻”依然无法挽救,乾隆的逆操作反而加以证实

清 雍正皇帝画像

雍正的口碑如此两极分化,究其原因,主是要他登上皇位前的“九子夺嫡”事件造成的影响甚大、失败者结局太过惨烈;另外他推广向他直接汇报的“密奏”让谋求私利的权贵们心怀畏惧;还有他为人刻薄、冷面无情的形象确实很真实;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革除弊端、推行新政,触动了朝中的既得利益集团,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让编造的雍正丑闻和咒骂雍正的谣言在民间风传。

对于这些流言蜚语,雍正其实也有所耳闻,他曾经写过一副对联表明自己的心迹:“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在立志推行新政之前,雍正早就将身后的名声抛诸脑后了。

最近,阅读洪雷所著的《高宗乾隆》一书,看到一段非常有趣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更有道理,那就是:雍正的坏名声,不仅由对立者和失势之人蓄意造谣引发,还由雍正自己的一系列操作推动而成,更由儿子乾隆欲为父亲正名的逆向操作导致,父子两人在无意识中,殊途同归地将雍正的政治声誉推入了万刼不复之地,在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逆火效应”所产生的结果。

01. 雍正出书在全国发行、宣讲,让谣言得以在全国加速传播。

在雍正六年秋,曾发生一起未能成功的“秀才造反”事件,雍正由此找到灵感,想出一个可以扭转自己声名的“好办法”:

时任川陕总督的汉族人岳钟琪收阅一封信,信中内容将他吓出一身冷汗,竟是劝其揭竿而起、开启“反清”大业。这封信是湖南老秀才曾静与其弟子张熙所为,曾静受顺治帝时代秀才吕留良所遗书籍影响,想要推动改朝换代、恢复汉族的统治,因民间传说岳钟琪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裔,所以曾静就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写信劝他,以促成反清大业。

岳钟琪深受雍正信任与重用,阅信后立即抓捕了曾静和张熙,并将此事向雍正告发。雍正亲自审理了此案,却出人意料地将曾静和张熙意图煽动谋反之罪赦免了。

原来雍正自即位以来,朝野对他的非议从未停止过,不管他如何消灭和打击自己的对手、做很多利国利民的实事,民间对大清王朝的排斥和对他的误解始终很深,他通过审理曾静一案更加明白了这点,他既感到惊讶又觉得伤心和难过。

反复思虑之后,雍正打算以此案作为契机,在全国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宣讲活动,意图借此扭转大清朝和他本人在民间的形象;而曾静本人太过怯懦,被抓之后很快就悔罪了。所以,雍正把自己审案时发布的谕旨、曾静和弟子的招供之词、曾静了解雍正真实一面之后所写的忏悔集《归仁录》、以及自己批驳吕留良的文章全部整理成书,并命名为《大义觉迷录》,他下令将此书在全国刊印发行,每位地方官员人手一本,所有官办学堂人手一册,同时还命人将书中的内容及观点定期向普通老百姓普及讲解。

同时,他使用雷霆手段,将吕留良的后人及弟子或斩杀、或流放为奴,并将吕留良的著作全部销毁,连曾经印刷、传播、阅读此书的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与之相反的是,雍正不仅将曾静和张熙作为揭发吕留良的有功之人免罪释放,还给他们银两衣物,并派专人护送,让两人在全国各地四处游走宣传,颂扬朝廷的英明、告诫民众不要做反清之举。

雍正试图用曾静一案来为自己辟谣,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的一系列操作不仅没能成功辟谣,反而让谣言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播,并愈演愈盛。因为底层老百姓其实根本不关心雍正做了什么、又解释了什么,反而对传闻和谣言津津乐道,而且他们认为雍正如此急于为自己辩解,可能正是因为心虚所致;对曾静和张熙的说法,反而觉得他俩是受雍正逼迫而做出的违心之举。如此一来,雍正所期望的“清白”不但没有越说越明,反而更加是非混淆,而且谣言原本只在高官权贵之中传播,最终却扩散到了市井乡野。

以上种种说明,正是雍正,亲手将自己推入了谣言和丑闻的漩涡,并越陷越深。

山东博物馆馆藏 青年乾隆画像

02. 乾隆将《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却让民众更将谣言信以为真。

雍正的骚操作让自己在朝堂和市井中声名狼藉,却让吕留良在朝野中名声日隆,由吕留良引发的文字狱让民众不仅同情他家族和门生的遭遇,更坐实了雍正残忍、冷酷无情的传闻。

曾静案发生时,乾隆年纪正值二十岁左右,虽然不参与朝政,但他通过身边之人已经获悉外界对此事的议论,他意识到父亲的做法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所以,他登上皇位之后,急于维护父亲的名誉,他立即宣布停止全国宣讲活动,将曾静和张熙抓起来以大逆之罪凌迟处决,并将《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所有书本连同印版全部销毁,如有胆敢私藏者则处以斩刑。

乾隆与父亲对同一事件完全相反的操作,让最终的结果同样未能达成预期愿望,却如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乔纳森·斯宾塞,在他的著作《皇帝与秀才》中所评论的:“一个皇帝以为向天下人说明对他不利的传言,便可让流言不攻自破,以为眼睛雪亮的后代会尊敬他,但是他的子民却记住了谣言,而忘了皇帝的苦心。另一位皇帝以为把书毁掉,便能告慰父皇的在天之灵,而他的子民却以为他之所以想毁去此书,就是因为书中内容乃真有其事。”

乾隆在全国大费周章地杀人、烧书,是想禁止流言传播,而民众却反而觉得这是官府为了掩盖真相才大力禁毁,他们越发相信书中所说的传闻是真的,不仅私下仍然广为流传,还添加了更多耸人听闻的内容,如传雍正是被吕留良的后人吕四娘刺杀而死。这个传闻还在现代被写成书、拍成电视剧继续流传于世。

03. “逆火效应”,才是导致父子俩的操作出现与预期相反结果的真实原因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不管是雍正的正向操作,还是其子乾隆的逆向操作,都没能逃脱“逆火效应”的影响,正如中国有句老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普罗大众有幸灾乐祸、窥探隐私、寻求刺激的心理需求,更喜欢把自己的看法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实。

“逆火效应”这个概念,是2011年,一个名叫大卫·麦克雷尼的美国记者提出来的。他发现,当一个人面对公共舆论指责的时候,越解释、越期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为自己辩解,结果却会出人意料地走向反面,会更加引发不利的传闻和进一步攻击。

大卫·麦克雷尼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当时观察到了一个奇特现象:

2008年,有非裔血统的奥巴马参加美国总统竞选。当时有人怀疑奥巴马出生在非洲肯尼亚,而参选美国总统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在美国出生、年满35岁、在美国境内居住满14年,如果奥巴马不是出生在美国,那么根本没有竞选总统的资格。

这个质疑在全美引发了轩然大波,奥巴马为平息不利于自己的公众舆论导向,公布了自己的出生证明,但质疑的声音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大了。质疑者们认为奥巴马拿出的出生证明图片作假了,即使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门出面申明其真实有效,也不能打消质疑者们的怀疑,甚至直到他当选了总统、连任结束,对他出生地的质疑都从未间断过。现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是质疑者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即使奥巴马之后又公布了详细版本的出生证明,特朗普还是在Twitter上说这都是伪造的。

再放眼当今世界,在至今尚存的诸多王室中,英国王室就处于流言绯闻漩涡的中心,关于英国王室家庭成员的各种传闻尘嚣甚上,在全球范围内历久不散;另外在各个网络平台上,名人丑闻八卦也是屡屡登上热榜或者热搜。其实关注他们的绝大多数普通人并不在意其所涉事件的真相如何,只是喜欢将此作为无聊的饭后谈资罢了。

后记:

“逆火效应”在名人身上产生的影响,古今中外,莫不如是,聪明者应如英国王室一直秉持信奉的原则:“不抱怨不解释”。

如果雍正和乾隆早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会选择更加明智的做法呢?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