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建议:闭关锁国仅仅为了防洋吗?深入探讨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与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限制与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以保护本国利益的政策。然而,闭关锁国仅仅是为了防御外国侵略吗?事实上,闭关锁国的目的与影响远不止于此。通过深入探讨闭关锁国政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种种考量与动机,以及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长远影响。

清朝闭关锁国的同一时期,西方世界正在发生一场影响世界变化的宏大革命——工业革命: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路易十四被送上了断头台;蒸汽机问世,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美国独立宣言发表,资本主义得到极大发展。世界形势正向着新时代迈进,而作为当时统治者的清政府却制定了“闭关锁国”之策。教科书与许多典籍中都记载清政府闭关锁国是为了防止洋人入侵中国,清朝开创过“康乾盛世”的宏大时代,贤明之君也会如此鼠目寸光、对抗世界潮流?或许我们可以结合清政府自身分析,闭关锁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推行的思想封闭政策。修改建议:闭关锁国仅仅为了防洋吗?深入探讨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与影响

1.清朝的海禁政策

清朝前期,由于存在台湾郑氏抗清力量,颁布了严厉的禁海令:“无许片帆入海”;顺治至康熙年间,荷兰、英、法、葡萄牙等国,相继与清廷建立贡市贸易关系;康熙年间,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康熙帝废止海禁;乾隆时期,乾隆帝以海防重地规范外商活动为理由,谕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开放的海域又转为“一口通商”;后嘉庆与道光年间,海禁条例变得更为紧缩,外国商人只能在广州商行各馆居住,且不能过冬,更不允许外国商人与商行以外的中国人接触。

2.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为乾隆祝寿,一路上大肆收集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情报。乾隆帝在热河接见了马戛尔尼使团,清政府要求使团按大清礼法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戛尔尼坚持按英国礼仪,行单膝下跪、吻手礼,双方僵持良久,结果以使团行单膝下跪而收场。而后当使团说出此行的真正目的: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港口时,乾隆帝一口回绝,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马戛尔尼使团在北京碰了壁,不得不返回伦敦复命,而这次访华路上的所见所闻也让他看到了清政府统治下中国的真实面貌:宛如一艘破败不堪的头等战舰,靠着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支撑,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可以看作是两个世界的交互与碰撞,一方面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资本主义帝国,另一方面是中国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主义帝国,他们都以各自的世界为中心,试图将自己的准则施加于对方。马戛尔尼出使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天体运行仪、地球运行仪、西洋望远镜等诸多近代自然科学方面的发明,这些都被乾隆一一谢绝,难道一个取得康乾盛世功绩的统治者会如此目光短浅,不明白先进科思想对国家进步的影响?还是担心科技进步,民众思想觉醒后会影响自己的统治?

3.康熙与路易十四

康熙皇帝在天文和数学方面达到的水平令人难以置信,他能够利用仪器准确地进行远距离测量。还能亲自给儿子们讲解几何原理,康熙曾与路易十四有过书信来往,作为开创了盛世强国的两位君主,他们在信中表现出对英雄的惺惺相惜,可他远洋的笔友最后却在大革命中被自己的民众推上了断头台。

清朝特别注重对皇子的培养,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由当朝大师担任师傅,学习内容文武兼修,所以清朝统治者的文化水平是比较高的,他们对信息的获取、世界局势的把握亦然超乎常人,从康熙帝对望远镜的态度便可看出:郎世宁送给康熙帝一个西洋望远镜,康熙爱不释手,经常用之观测星象,而在大臣们看来,只不过是康熙多了一件玩具。

4.防汉甚于防洋

康熙对于科学的态度在历代君主中绝无仅有,可他为何没有大力发展科技,鼓励民众接收西方思想?清朝一直以来就要提防汉人,反清复明的势力一直存在,清廷内部一直有着“防汉甚于防洋”的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确能促进国家进步,但民众思想觉醒后,清廷的统治者还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还是会和路易十四一样被自己的民众推上断头台。再者,先进的科技装备传入国内是否会被反清组织所装备,而清朝引以为傲的军事基础是马上骑兵,统治者肯定也不希望新式武器动摇了大清铁骑的军事地位。

结合防汉的角度,清廷的一系列闭关锁国政策也更符合情理:清廷统治者很清楚世界的局势,清楚地知道外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为了帝国的延续,统治地位的稳固,作出了闭关锁国的决定:禁止外国商人与国民接触,禁止西方思想传入中国,防止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引发革命。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