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造船技术如何?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造船技术怎么样?这是许多读者更关心的问题。接下来,有趣的历史编辑将与读者一起了解,并为您提供参考。

  外交背景

  明初的外交故意遵循元代的规模,但在邦交的概念上有所不同。明太祖积极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取“不侵占”的态度,在《皇明祖训》中列举了15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以中国为主导、有序、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

  有人认为,明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外交模式,影响了明朝近300年。也有人认为,“不征服”是明朝内部设定的最佳外交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武力;明朝的目的是以武力为后盾,努力以不动兵的方式威服众邦,构建以明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格局;具体交流方式的选择与明朝外交层面交流对象的地位有关。


  篡位后,朱棣锐意与域外国家沟通。在郑和之前,他在永乐元年(1403年)派尹青出使古里、满拉加(当时尚未建国),在永乐二年(1404年)派遣爪哇和苏门答腊。郑和下西洋初期,明成祖又发动南征安南,将其纳入明朝版图。“县安南”后,明朝可以从陆路附近占领城市,远远控制满刺加,为郑和随后的下西洋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顺利建立和巩固了西洋朝贡体系。

  经济背景

  明初,由于朱元璋31年的努力,农业经济恢复。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等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外,元末江南地区还有相当大规模的海洋船舶建设产业,明初还建立了大型官方船舶建设产业。除南京宝船厂外,苏州、松江、镇江等地均设有官方工厂。明初,随着工商业务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移民的增加,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当明成祖通过靖难之战夺得王位时,明朝已成立30多年,农业和人民的生活受到这一政变的影响。此时,中国广州等沿海大都市发展非常繁荣。经济发展良好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十分迫切。中国的丝织和瓷器受到西方国家的欢迎,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中国对不能自己生产的香料等物品也有很大的需求。

  科技条件

  随着造船业的发展,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大量航海水手的培养,航海知识的增加(明太祖于1389年编制的《大明混一图》就是一个例子),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造船技术

  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造船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约在唐代,中国人发明了水密隔舱、车船、平衡舵和开孔舵。在船型方面,宋元时期,中国海船的船型已经定型,其中福船、沙船、广船最为著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三大船型,尤其是福船应用最广、影响最大。在船壳结构上,中国船采用搭接法形成“鱼鳞”结构(又称“错装甲法”结构),使船壳板紧密连接,整体强度高,不易漏水。

  船舶的重量也相当可观。南宋时期,它们可以达到1000多块石头;在乘客数量方面,海船可以载1000名乘客。在船舶生活环境中,中国海船可以拥有完整的生活设施、洗漱设施、优雅的客房、丰富的食物,甚至可以在船上养猪、种菜、种药、酿酒、种植盆景观赏。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是当时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采用海道针(24/48方向指南针导航)与海洋牵星术(天文导航)相结合。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晚上用看星斗和水罗盘的方法保持航向。

  由于合理解决了船舶淡水储存、船舶稳定性、抗沉能等问题,郑和的船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危险条件下,“云帆高,昼夜星驰”,事故很少发生。白天,各种旗带以约定的方式悬挂和挥舞,形成相应的旗帜语言。夜间,灯笼反映航行情况。在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时,铜锣、喇叭和螺钉也用于通信。

  在天文航海技术方面,中国很早就可以观察太阳、月亮、星星和船舶航行的位置。人们称之为“牵星术”,郑和船队将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相结合,提高了测量船位和航向的准确性。通过测量天空的高度,判断船舶的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该技术代表了当时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在地文航海技术方面,郑和下西洋地文航海技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基础,采用航海罗盘、计程仪、深度测量仪等航海仪器,并根据海图和针路簿记录确保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的航行路线称为针路。罗盘误差不超过2.5度。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