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起兵之时,唐廷是怎么反击的?

  当时,唐朝承平日久,人民和几代人从未见过战争。唐廷突然面对安禄山起兵时是如何反击的?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有趣的历史小编一起看。

  唐代天宝14年11月9日(公元755年12月16日),作为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者的安禄山,动员唐兵、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人,以“忧国之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禄山乘铁舆,其下属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声震地。

  河北由安禄山管辖。叛军经过的州县都希望风瓦解。当地县长要么开门迎接叛军,要么弃城逃跑,要么被叛军俘虏。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和东部被降落的人报告了安禄山的叛乱,唐玄宗仍然认为这是一个讨厌安禄山的人编造的谎言,他们不相信。


  同年11月15日,唐玄宗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并召集宰相杨国忠讨论应变策略。唐玄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随后任命他的第六个儿子荣王李婉为元帅,右金武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派毕思琛到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唐朝的大多数精锐边锋还没有回来。高仙芝和冯常清临时在长安和洛阳招募士兵。他们得到了市场上的孩子,缺乏战斗经验,还没有接受过训练。

  虽然安禄山的军队遇到了障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于同年12月12日进入洛阳。河南尹达勋投降安禄山,东京留守李肯后不投降。安西节度退守潼关,使封常清、高仙芝采守势,坚守潼关不出。但由于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罪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12月(天宝14年),唐玄宗在洛阳失守后,听了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诽谤,杀死了将军封常清、高仙芝,使哥舒翰成为兵马副元帅,带领20万元守卫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安军主力被阻在潼关数月,无法西进。安禄山看到强攻不好,就命令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在陕县(治河南三门峡市西),隐藏精锐部队,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

  5月,唐玄宗接到陕县叛将崔乾佑的情报,“兵不到4000,都赢弱无备”,于是派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立即向玄宗写信,认为安禄山已经习惯了很长时间的军队,今天的军队叛乱,不会准备,必须用弱兵来引诱我们,如果军队,只是计划。而且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官兵凭借潼关天险抵抗他们,利在坚守。而叛军暴虐无道,失去民心,日益衰落,很快就会发生内乱,(当时)再次攻打他就可以不战而擒了。

  与此同时,郭子仪和李光碧在河北攻打叛军史思明,取得了几次大胜,进展非常顺利。因此,他们认为潼关只应该坚持下去,不应该轻易离开。他们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盖叛军巢穴,促进叛军内部崩溃。然而,宰相杨国忠怀疑哥舒翰打算谋己,便对唐玄宗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玄宗轻信诽谤,无视郭、李良谋之,便连续派中使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迫无奈,抚慰痛哭。

  六月初四,哥舒翰被迫出关,初七,在灵宝西原与崔乾佑部相遇。灵宝南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路。崔乾佑提前将精兵埋伏在南山上,于初八领兵与唐军决战。唐军以王思礼等5万精兵在前,庞忠等10万大军继后,又派3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当两军相交时,唐军看到叛军阵势不整,偃旗欲逃,便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了狭窄的道路。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石,唐军士卒拥挤在狭窄的道路上,难以展开,伤亡惨重。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试图打开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无法前进。

  唐军被烟焰迷住了,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这时,崔乾佑命令与罗精一起从南山谷绕道而行,在官军背后杀人。唐军前后受击,乱作一团。有的弃甲逃进山谷,有的被挤进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召令人震惊和悲惨。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败。黄河北岸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崩溃。哥舒翰只带着几百骑马逃跑,从黄河西渡进入潼关。潼关外挖了三条战壕,两丈宽一丈深。人和马掉进沟里,一会儿就满了,后面的人踩着尸体。唐军近20万军队,只有8000多人逃回潼关。

  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撤到关西驿,张贴榜文招揽失散兵卒,想继续守潼关。吐蕃将领火拔归仁,带着100多名骑兵包围驿站,进去对哥舒翰说:“贼兵来了,请元帅上马。哥舒翰走出驿站上马,火拔归仁及众将扣头说:“元帅有20万兵马,一场战斗就把他们都抛弃了,有什么面子再见天子?而且元帅没见过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吗?请元帅投降安禄山!“哥舒翰不服,火拔归仁把他的腿绑在马肚子上,和其他不服从的将军一起投降安禄山。

  这场战争是中国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例子。唐玄宗错误地估计了情况,拒绝采取保险、持久疲劳和等待攻击的政策。他过早地通过了海关进行了反击,导致人地两失,平叛战争急剧下降。崔乾佑潜锋蓄锐,诱使唐军放弃危险;战争期间,他停止了逃跑,诱使唐军进入伏击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