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灭南唐并不轻松:李煜固守南京城长达一年之久

  说到李宇,人们钦佩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不可避免地叹息他作为乱世君王的失败。然而,南京小庄学院历史社会学系教授徐春认为,李宇是一个面对进攻的昏君,“不符合历史事实,也非常不公平”,不能因为最终的失败而忽视他曾经的斗争。

  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词坛最耀眼的明星,这一结论被许多文学史所采纳,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然而,与此同时,他也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一个平庸的人才,特别是当他面对北宋的军事进攻时,几乎每个人都说他被困在金陵无助,士兵们仍然不知道城市,城市破裂时尚听僧侣讲经典,最终肉暴露。那一幕与隋灭陈之日,陈后主坐以待毙惊人相似。

  例如,刘大杰先生所在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在相关段落中说:

  “他(李煜)即位时,南唐奉宋正朔,穷在江南一角。宋朝时期压迫和欺负他。他的大政策只是用金银财宝奖励师修贡,以求妥协。...开宝七年,宋朝将曹彬伐南唐,次年冬陷金陵。南唐军队一点抵抗力都没有,就是后主自己,事先也不知道,等兵临城下,内外隔绝时,他还在净居寺听和尚讲经。这时,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自杀殉国,一条是肉脱落。结果他走了第二条路。”

  在陆侃如和冯元军先生所写的《中国诗史》和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遵循了同样的说法。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出版的这些作品中,李宇的共同点是他在政治上毫无作为,在军事上毫无抵抗力。

  以上文学史都是在介绍“诗人李煜”的前提下描述的,不应该要求综合考试。然而,在一些相关的历史作品中,李煜在南唐亡国前对抗北宋的情况也是模棱两可的,甚至是无知的。例如,在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引娘的故事印证了李煜的放荡,以潘佑之死印证了他的拒绝,突出了他是“十足亡国之君”。至于南唐之亡,只用一句话就能解释结局,读者无法从这本书中了解北宋的兵力,也无法得出其他结论。

  被忽视的真相:

  南唐坚守南京一年,赵匡胤曾想撤军

  至于南唐李煜有没有抵抗过这个问题,上面的书都不是一个字,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事实上,南唐反复抵制北宋的进攻,这是宋人陆游的《南唐书》、马令的《南唐书》、《江南野史》、《钓记立谈》等历史书中都有相关记载。清代毕元吸引了一批著名学者修成的《续资治通鉴》,对此事搜索丰赡,排比也最为清晰。结论清楚地表明,李煜对这场战争并非一无所知,一筹莫展,一无抵抗。相反,他对自己的国家生死存亡之战有战略思维和战术安排。他亲自做了很多军事部署,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事实不应该被抹杀,因为他最终失败了。

  首先,李煜显然对如何抵抗宋军有自己的战略考虑。《续资治通鉴》说:“初,陈齐、张吉为江南国主谋,请坚壁以老宋师,宋师入其境,国主弗忧也。这说明李煜以“坚守城市拖垮长途奔袭的宋军”为战争指导思想。从当时宋朝和南唐的兵力差距来看,这不仅是最后的选择,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因为对宋军来说,利在速决,对南唐来说,利在持久。由于无法阻止宋军渡江南下,又没有实力全面防御与之竞争,所以采取“坚壁以老宋师”的策略是正确的,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正是李煜有了这样的总体规划和安排,所以宋军入境时并没有惊慌失措,这和“事先不知道”完全不一样。应该承认,坚持也是抵抗,是弱者的有效抵抗手段。

  其次,从战争过程来看,南唐军队绝非“一点抵抗都没有”。宋军在开宝七年(974)冬十月正式出兵,直到开宝八年(975)冬十一月二十七日才突破金陵,迫使李煜投降,持续了一年多。这与隋军仅用三个月就攻破建康俘获陈后主的灭陈之战相去甚远。此外,宋军早期进展迅速。曹斌等人于开宝7年10月“从奇阳(今湖北奇春)过河,破峡口寨”。34天后,他们在10月份进入池州,然后下当涂,占领采石。12月,他们进入金陵郊区的白鹭洲。然而,宋军屯兵金陵城已经发布了一年,这表明战场形势已经逆转,至少有反复拉锯的情况。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曹斌等人在白鹭洲两次击败南唐兵,从7年12月开宝到次年2月贵丑的64天。这也表明,即使白鹭洲没有易手,至少南唐兵也发动了反击。池州之战和武昌之战也是如此。

  另一个间接证明,南唐在8年2月举行了南唐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包括宋军占领金陵关城的开宝。这说明南唐有可能一度收复关城,至少当时战局有所缓和,不然怎么会有空闲时间举行科举考试呢?

  史书中没有宋军占领的地方被南唐夺回的记载,因为北宋灭南唐的原始史料大多是宋人写的。无论作者的真实想法如何,他都不可避免地会为北宋统治者吹嘘自己的胜利和失败。因此,史料呈现的是同一地点的反复占领。为了避免后人的误解,作者不仅清楚地比较了年、月、日,而且试图区分写作词汇,提醒读者。

  至于明确记载南唐反击的采石集浮桥争夺战:开宝八年正月,“江南兵陆10多万,背城而战。没有船,潘美率领所有先济,随后是士兵,江南兵大败。江南复出兵将军沂(追溯)流夺采石浮梁,美旋突破。”此外,南唐还在鄂州(今湖北武汉)、溧水、袁州(今江西宜春)、在长江中,宣州等地与宋军作战。

  正是这些地方的反复战斗牵制了宋军的力量,导致长期围攻金陵,甚至动摇了赵匡胤,一度计划撤军休息。《续资治通鉴》卷八开宝八年秋七月辛未朔条说:“金陵未拔,皇帝南土卑湿,秋夏军多疫,命令曹斌等退屯广陵(今江苏扬州),休士马为后图。(卢)多逊争得不到。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这次讨论没有实施。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面对北宋的强大进攻,南唐军队在中国各地反复竞争,最终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艰苦战斗后突破了南唐首都。我们怎么能说“南唐军队根本没有抵抗力”呢?宋军怎么能说“毫不费力地建造了金陵”呢?

  李煜亲自做出了许多重要的部署,但遗憾的是缺乏知人之明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些抵抗只是军事部门的行动,这与李宇本人不同。事实上,李宇本人在这场战争中也尽了最大努力采取了许多实际措施。他个人的重要部署至少有五点:

  第一,当张吉说“载籍以来,长江无为梁”时,李煜确实说了一句“我以为儿戏耳”。然而,这只是一个随便的说法。事实上,他并没有把这件事当作儿戏。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此后,他高度重视动员水陆两军共计2万兵力抵敌,并亲自提醒两位领兵要配合作战。可见他此时对宋师渡江并非“丝毫不知”。不幸的是,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步军先战,水军却拥兵不救,最终大败。

  其次,李宇亲自致书吴越王钱珠,离开吴越和北宋的联盟,说:“今天没有我,明天会有君主吗?”一旦明天的儿子很容易得到奖励,王亦大梁就会有衣服和耳朵。”这一措施无疑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他的话也说了关键。只是由于强弱和最初的怨恨,钱珠背叛了他,给了赵匡胤一封信。李宇未能摆脱被东西攻击的困境。

  第三,李煜下令戒严备战。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7年12月“金陵开始戒严,下令开宝之号。”陆游的《南唐书》记得更清楚,这是李煜在得知宋军渡江进攻占领池州后采取的措施,早在金陵城陷落的一年前。

  第四,李煜还多次召大将朱令云入援金陵,“拥有十万众屯湖口”。不幸的是,朱拖延了五个月才采取行动,最终未能获胜。最后,金陵孤城无助,陷入困境。

  第五,李煜也意识到东京口(今镇江)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于是任命亲信刘澄驻守。我想有一颗有力的心,坚守京口,与金陵互为角,这有利于对抗宋军的持久斗争。不想,刘澄已经有了两颗心。即使李煜派人去增援,他还是举城降敌。

  这些都说明李煜缺乏知人之明,用的不是别人,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得出他“坐以待毙”的结论。

  综上所述,北宋出兵南下后,作为南唐国主的李煜,不可能不顾一切地继续唱歌跳舞,沉迷于声音。事实上,在“坚守老宋师”的决策指导下,他组织了反复抵抗,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迫使北宋撤军。只是因为客观上双方实力差距很大,主观用人不当等错误,最终被迫出降。而这些表现,和陈叔宝同样是亡国之君,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即使你真的听和尚讲经,也只能解释为一个无助的选择,当你无法挽回潮流,面对肉的羞辱,寻求心理稳定。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