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摆出空城计之后,司马懿到底是否看出了这个计谋?

  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下面有趣的历史编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司马懿其实看透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划。让我们看看!

  在中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那就是诸葛亮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故事。在京剧中,“失空斩”也是传唱不衰的经典剧目。这个故事讲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想在街亭和司马懿决战。但诸葛亮用人不明,选择言过其实的马谡守街亭,被司马懿打败。当时司马懿乘胜追击西城城下。诸葛亮的兵马都被派去执行撤退任务,只有一群文官和少数人。于是诸葛亮摆出空城计,大开四门,让司马懿入城。司马懿在城外犹豫不决,最终决定撤退,诸葛亮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很精彩,但它只存在于《三国演义》中。不可能看到诸葛亮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空城计。因为诸葛亮没有机会展示空城计,他怎么能展示空城计呢?这是由诸葛亮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决定的。桓温伐蜀时,遇到了一位曾经是诸葛亮手下的老兵。他问老兵诸葛亮有什么特别之处。老兵回答说诸葛亮没什么不寻常的,但我从来没有见过做事这么安全的人。桓温听了之后并不这么认为,但后来想了想,却越想越佩服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安全的人。他思想周到,工作井然有序。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拒绝冒险。这样的人怎么能让自己陷入使用空城计划的地步?

  以真正的街亭之战为例。当时,他打败了马苏守卫街亭的2万人。为什么他被王平的1000人吓跑了。此外,诸葛亮在街亭的部队已经被击败。历史书记载,这是分散和可怕的。为什么他没有继续攻击诸葛亮的大本营西城,而是转身平息了叛乱的龙溪三县。诸葛亮平静地撤走了后勤工作,并将西城的1000多名人带到了汉中。

  这是因为诸葛亮的主力依然存在,张合不敢冒险。诸葛亮让马苏去守街亭,只给了他两万人马。而诸葛亮这次出动北伐的兵力是6万,再加上战役开始时响应投降的三郡,也收编了部分人马。所以诸葛亮手里至少有三四万人,包括老将魏延、吴懿等人。因此,张合如果进攻诸葛亮的西城,反而会让自己远道而来,疲惫的军队陷入困境。因此,张合见好就收,转而去陇西,休息军马,恢复统治。诸葛亮被迫撤退,因为他失去了街亭,没有进攻的据点。

  在街亭之战中,王平依靠1000人马鸣鼓,这让张和怀疑他隐藏着伏击,没有进攻。这个情节实际上是空城计划的原型。在《三国演义》中,为了树立诸葛亮的辉煌形象,作者在艺术加工后向诸葛亮添加了这一细节。事实上,在现实中,诸葛亮决定不可能让自己有机会摆脱城市计划。

  那么,让我们回到《三国演义》的假设氛围。当司马懿的军队被杀到西城时,诸葛亮被迫摆出空城计划。司马懿看到这个计划了吗?他怎么认为?

  有人说司马懿当时看穿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划。他没有进城是因为还有其他考虑。这主要是司马懿为了自己的未来。这是因为司马懿在曹操时代被曹操认为不可靠,因为鹰视狼顾。临死时,他还特意告诉曹丕要注意司马懿。因此,在曹丕时代,曹丕虽然非常信任司马懿,但并没有给他军权。

  最后,曹丕去世了。司马懿作为托孤的重要大臣,帮助曹睿。司马懿开始通过镇压孟达来掌握军事力量。司马懿在这次与诸葛亮的对抗中正式掌握了重兵。此时,司马懿和诸葛亮在西城相遇。在司马懿重兵的压力下,诸葛亮只能用空城计划一条路。只要司马懿派兵进城,诸葛亮肯定只有一条路要走。

  如果你杀了诸葛亮,你将做出巨大的贡献。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这样,曹魏就有机会统治世界。然而,司马懿此时刚刚掌握了军事力量,他在曹魏军队中没有自己的力量。消灭蜀汉后,功勋高超的司马懿面临着谋杀的灾难。

  司马懿本人有曹操的评论,曹睿登基后不久,司马懿与曹睿的关系仍然很浅。在曹魏军中,司马懿没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力量。司马懿立下了不朽之功,功高而不赏,再加上群僚的嫉妒,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杀人之祸。即使曹睿不杀司马懿,世界也已定,司马懿也没用。他很幸运能在家闲着,安度晚年。司马懿等于白白为曹家工作了一辈子,最后陷入了一个凄凉的晚年。雄心勃勃的司马懿,他怎么能甘心呢?

  因此,面对诸葛亮在城楼上装模作样,司马懿在心里冷笑。他装作诸葛亮的计谋,带领军队撤离,为诸葛亮留下了一条后路,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司马懿在今后与诸葛亮的对抗中,逐渐在关陇军建立了自己的权威。特别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用诸葛亮的手射杀了张合,彻底清除了军队的对立面。从此,关陇军团成为司马懿手中的王牌。在以后司马氏篡权的过程中,为司马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当然,上述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站得住脚的。然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似乎有一些错误。因为司马懿既然想让诸葛亮活下去,为什么不像现实中的张合一样,根本不打西城呢?司马懿只是做善后工作,看着诸葛亮撤走。司马懿派了一支军队跟随诸葛亮,把诸葛亮送回汉中。为什么要把诸葛亮逼到西城绝境?

  因此,当司马懿到达西城时,他的心理并没有上述分析那么复杂。司马懿攻击西城是为了扩大结果。如果他能抓住诸葛亮,那就更好了。但司马懿怎么能被诸葛亮的空城计划吓坏呢?主要原因是他对诸葛亮的先入为主的判断,即诸葛亮一生都很谨慎,从不保险。

  司马懿和诸葛亮早就相遇了。司马懿在曹操手下时,早就听说过诸葛亮。诸葛亮初出茅庐,用三把火打破了曹军,杀死了曹军。诸葛亮的战略声誉也在曹军中如雷贯耳。

  司马懿心中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他与诸葛亮的军队对抗中,数量一直是数不胜数的。诸葛亮率领的军马与街亭遇到的军马有很大的不同。那么,缺少的力量在哪里呢?这是司马懿心中未解之谜。如果西城是空城,这个问题就更不可能解释了。

  最后,司马懿远道而来,对当地情况一无所知。司马懿在陌生的环境中行动更加谨慎,一点也不敢大意。他知道诸葛亮有少胜多的天赋,他更担心。

  在上述情况下,一个从不冒险、谨慎的人突然采取了冒险的态度。这让司马懿觉得诸葛亮一定在西城周围设下了陷阱。然而,由于情况不明,他无法判断诸葛亮设置了什么样的陷阱。司马懿是一个“怀疑多权变化”的人物。在权衡了各方面的利弊后,他决定不触及诸葛亮的陷阱。

  这是因为司马懿赢得了街亭之战。如果诸葛亮不撤退,后路必须被切断。只要司马懿静观其变,诸葛亮撤退的时候,就要看情况去追求。兵法云,穷寇莫追。若司马懿因追诸葛亮而造成意想不到的挫折,反而会画蛇添足。为此,已经稳操胜券的司马懿无需与诸葛亮抗争。因此,司马懿选择撤退,放过诸葛亮一马。

  结语:

  有人说,当诸葛亮制定空城计划时,司马懿已经看穿了诸葛亮的计划。但司马懿为了自己的权力和未来篡夺曹魏国家的需要,放弃了诸葛亮。这似乎有点合理,但实际上不太可能。

  因为从曹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制度来看,它孤立了皇帝,严格防止了亲属,曹魏的权力肯定会落入未来的权力和大臣之手。只要司马懿有耐心和生命,他就可以通过耐心获得他需要的权力。在空城计划中,司马懿没有这样的条件,他只依靠建立战争成就来获得皇帝的信任,并逐渐培养自己的力量。

  空城计时,情况其实很简单,司马懿就是中了诸葛亮的疑兵之计。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很谨慎,拒绝冒险。但这样的人,突然摆出了空城计划,司马懿不得不考虑自己是否掉进了陷阱。司马懿不愿意冒险和诸葛亮玩游戏,当情况不明,他赢得了战斗,他采取了一种安全的方式来保持结果,让诸葛亮撤退。

  诸葛亮采取了冒险行动,以逆向思维击败了司马懿。事实上,《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诸葛亮给关羽放火,引导曹操走华容路。作者用这些例子为我们塑造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艺术形象,为《三国演义》增添了不少光彩。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