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饷是明末辽东驻军的饷项,万历时期共增加赋银多少两?

  辽薪是明末辽东驻军的工资,也是指筹集这项工资而增加的田薪。万历46年(公元1618年),辽东努尔哈赤成立后,发兵抚顺,明辽东军薪突然增加300万两。虽然宫内有积蓄,但拒绝分配。为了解决工资不足,决定加工资银,每亩加3厘5毫米,共增加200多万银。下面有趣的历史小边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简介

  辽薪,又称新薪,是明末加税的名字。始征于万历46年(1618年),主要用于辽东的军事需要。到48年,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全国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9%,计520万零622。天启时,并征辩关、行盐等杂项银。崇祯四年(1631),田间课程从9%提高到1分2%,银667万余两,除兵荒外,实征银522万余两,加关税、盐课、杂项,共征银740万82982。

  《明溪宗实录》:“天启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丑,辽薪户部右侍郎毕自严地说:“辽东运道险远,登莱假途方便”,乞求按照转行道府及时处理海运事宜。

  概况

  明初正统时,诸边的年例只有22万2。到万历时,年例增加到380万2。辽东战争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开始,到天启元年。前后不到四年,辽薪用银达到1720万两,平均每年支付400多万两。前三次辽薪加派共9%,共征银2480多万,其中扣除北直隶和地方其他用途不到300万,山海关一地即年需支付400万。因此,辽薪一项,让全国人民不聊生。

  这么多工资银,不可能全额分配到前线,分配到士兵手中,用于战斗的需要。各级官僚和将领都在腐败和扣除工资收支。因此,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地说:“即使东奴爱栈长伏穴,也不向西遗一矢,而我的世界已经坐下了。"[3]杨镐的战役部署是在万历四十七年二月,毕自严也就是当时特设户部侍郎一人,兼右都御使,出督辽薪。这是通过登、莱海运到娘娘宫登陆,然后陆运到广宁、辽阳,每一石军粮费一金,所以他对明末军薪的尴尬感触最深。

  后果

  “辽饷”、“压制工资”(用于镇压农民起义)和“训练工资”(用于训练当地武装部队)合称为三种工资。三种工资的总额是明朝的两倍多。农民经常破产,不能缴纳这些“皇家粮食国家税”。在这种情况下,让更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或成为租户、奴隶,或成为流民和饥饿的人。明末的农民起义终于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统治。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