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在三国时期“上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揭秘:三国时期“上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有兴趣的读者和有趣的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东汉末年,先是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然后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前后战争持续了96年。

  在这个乱世,秦汉以来建立的大一统封建政权崩溃,国家上层建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遭受了无情的破坏。

  因此,历代学者在提到三国时期的教育时,大多贬低得多于赞扬。然而,教育活动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来源,即使在三国时期并不强大,也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占据中原的魏国,形成了一定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当时独特的特点。

  那么,如果一个有梦想和雄心勃勃的青少年想在三国乱世中完成他的学习之路,他需要经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结合三国时期的教育特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在乱七八糟的三国时期,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上学。即使在没有九年义务教育的古代,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学。

  在人们不谈论生活的三国时期,生活是最重要的。上学是为了开始你的职业生涯。当你开始你的职业生涯时,你会卷入政治纠纷。也许前一秒是美丽的,后一秒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大多数三国时期的普通人来说,安全地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对于一些“聪明人”来说,有时读书也是一种“活着”的方式:

  可以看出,即使有人走进学校,他也不会脚踏实地地地学习。相反,他的目标是交朋友,到处旅行。目的是趋炎附势,争名逐利。幸运的是,他在这个乱世中生存了下来。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虚拟的”。总有一些人愿意通过学习知识来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目的。然而,即使他们有野心,学校也不会说进就进。

  在古代,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享受不同的教育资源,官员家庭的孩子可以选择进入太学习或地方官方学习,一些地主绅士,普通人可以选择花钱上私立学校,请私立教育,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可能没有机会进入学校。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这些“学校”是什么样的。

  和现在一样,古代学校也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分别称为官方学校和私立学校。官方学校是由国家建立和直接管辖的学校,一般分为中央太学校和地方官方学校;私立学校,即由个人建立和教授的学校,一般称为私立学校。

  一、官学

  与蜀、吴相比,魏国的官学体系相对完善,所以以魏国为例。

  魏的官方学习起源较早。官渡战争结束后,统一中国北方的曹操逐渐意识到,虽然他可以单靠武力获得世界,但如果他想保卫世界,他必须发展文化教育。因此,鉴于当时学校的解体和师生的离散,曹操于公元203年下令学习。

  可以看出,在国家机器完全恢复运行之前,曹操通过大力发展地方官方学习来恢复教育。在曹操的推动下,魏国将在每个州和县设立专人进行招生和教学。虽然官方学习规模不大,但它在开放氛围中发挥了作用。

  随着地方官方学习的兴起,废除多年的太学也被重新提及。太学起源于汉武帝时期,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国家最高大学。随着汉朝的不断改进,它在东汉末期达到了顶峰,但很快就被频繁的战争摧毁了。

  后来,随着三国鼎立局势的形成,中原地区越来越稳定。此外,曹操在兴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在曹丕的推动下,太学才终于恢复了:

  魏国在设置太学的同时,明确了学生必须学习的儒家经典和考试制度,并设立了专门教授的儒家“博士”。

  太学的正式恢复标志着魏国的教育已经恢复到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然而,在《纽约时报》的背景下,其局限性也相当明显。

  随着汉代以来统一专制集权模式的崩溃,根深蒂固在人们心中的纲常伦理开始松动。传承了400多年的儒家统治思想已经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开始厌倦经典和纲常,转而沉迷于形而上学的哲学辩论,清谈之风开始盛行。

  可以看出,即使在曹家族的推动下,魏的教育体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在背景下,不仅教师痴迷于谈话,学生也无意学习,有些人甚至认为太学习是逃避兵役的地方。

  因此,尽管统治阶层愿意执行,但官方教育始终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给魏国带来持续的优秀人才输出。魏国仍然如此,更不用说蜀国和吴国了,情况只能更糟。

  但从整个教育史来看,三国时期统治阶层对教育的努力是有效的,其传承性值得肯定。

  二、私学

  谈完官学,我们再来谈谈三国时期的私学。

  汉末战争期间,以太学为首的官方学习被摧毁。因此,学习不在朝而野,教学不在官而在师。作为官方学习的对立一面,私立学习在三国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私立学习的创始人通常是隐居的学者,当他们提到三国时期专注于学习的隐士时,他们首先推动了管宁(也就是说,如果他们不同意,他们就会切断座位)。管宁是东汉末期著名的学者。当世界陷入混乱时,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到辽东避免混乱。隐居辽东后,管宁的一群人只谈论经典,不问世界,专注于学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寻求建议和学习。

  于是,关宁开始为这些人讲经典,讲祭祀仪式、治威仪式、陈礼让,正式开辟了私学之路。因为关宁等人有真才实学,所以学者们都很乐意接受他们的教导。

  魏国几代君主都邀请了关宁出仕,关宁身边的朋友都被世俗世界所感染,激流而退。然而,关宁从未被感动过。他坚持自己的初衷,成为人类的好老师和世界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三国时期的私学风格也越来越繁荣。

  管宁的名字可以说是古今的实施,中国文化大师钱穆被称为“三国第一人”。当然,三国还有很多像管宁这样专注于学习的隐士,比如我们熟悉的水镜先生司马徽,这里就不赘述了。

  他们的非凡之处在于,他可以在国难时不随波逐流,积极奉献自己的一生,保存、延续、发扬和践行中国文化。在三国时期,他们当然不是最大的明星,但他们一定是最亮的。

  三、游学

  在介绍了官方学习和私人学习之后,有些人肯定会问,如果你不能去官方学习,当地没有一个专注于学习的隐士怎么办?答案是,如果你真的专注于学习,你不妨选择学习之旅来尝试。

  读万卷书总比走万里路好。在乱世,虽然没有上学的地方,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上学的路。因此,在三国时期,继承自孔子的“游学”逐渐成为一些学者热衷的学习方式。

  例如,我们熟悉的刘备:

  再比如诸葛亮的兄弟诸葛瑾:

  从刘备和诸葛瑾的游学经历来看,当时的游学一般有两个内容:

  学习结束后,这些游学者要么选择出仕,博取名气,要么回乡归隐,教学徒。

  与官方学习和私人学习相比,游学显然是最困难的方式。当然,高薪、高回报和游学的收入也是最大的。游子们对知识的要求完全来自于他们内心的需求,因此游学要求一个人有很高的自律性。同时,游学最大的特点是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游子们可以在实践中整合,事半功倍。

  正是有了这群热衷于游学、孜孜不倦学习的人,儒家经典才能在战争中继承和传播,两汉以来尊儒尊经的传统才能得到维护和保护,这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至关重要。

  以上是三国时期学生的几种学习方式。可以看出,在战争中,游学可以说是思想文化传播中的一场不朽之火,然后私学逐渐点燃。私学的繁荣带动了官方学习,使三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不会被战争完全吞噬。

  接下来,我们可以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在三国乱世上学是什么样的经历?

  首先,你应该决定你是想“活在乱世”还是“修身养性、治国治国、平天下”。如果你想选择后者,你应该检查你的家庭,看看你是否能进入官方学习。如果你能进入官方学习,你应该考虑如何在不染色的情况下走出泥潭,始终保持学者的初衷。

  假如你自视很高,不屑于官学的浮夸之风,那么你就要看看你家附近有没有专心学习的隐士,如果有的话,你可以带上礼物,来拜访,虚心学习。

  如果你出身贫寒,不能上私立学习,或者向往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可以选择游学,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体会生命的真谛...

  事实上,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像三国这样的大乱世屡见不鲜。然而,即使国家被摧毁,人民不谈论生活,中国文化的传承也从未中断过。即使蒙元、满清等异族势力进入中原,最终结果也只会被同化。

  中国文化之所以如此无穷无尽,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有像曹操这样重视文化教育的人,像关宁这样坚持文化传承的人,以及像游学者那样渴望文化知识的人...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