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近视的人只能当个睁眼瞎吗?明朝末年眼镜就已经出现了

  眼镜是视力差的人的必备物品,具有重要意义。许多人认为眼镜一直是西方独有的。中国古代近视患者只能视而不见,但事实并非如此。眼镜出现在明末,据说是孙云珠制造的。以下有趣的历史小编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明朝中期,中国出现了眼镜。明朝的西方眼镜已经通过西部地区或南洋传入中国。明朝万历田艺恒在《留青日笔记》卷2中写道:“每次看文章,眼睛都昏昏欲睡,不分细书,以此掩饰眼睛,精神不散,笔画清晰。用丝绸把它绑在脑后,大家都不知道。余说:这个也是。”这个时候,就是原来的名字。

  据记载,远在宋朝,有些人试图用水晶来纠正视力。朝代眼镜西域进入,取名为“马”,价格相当于宋朝,但改善视力的效果并不明显。在明朝,有一面类似于今天放大镜的“镜子”,价格非常昂贵,普通人不敢关心。

  孙云球设定目标,开发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眼镜。首先,他去杭州向陈天衢学习光学,并邀请一些学者到苏州讨论。孙云球将从他们那里学到的光学知识具体化,利用苏州的琢玉工艺,逐步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当时国外进口的眼镜大部分都是玻璃磨制的。孙云珠受到宋代人研究眼镜的启发,以水晶为镜片原料。经过几次实验,水晶凹凸镜片终于制作出来了。

  与其他镜像制作人不同,孙云珠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疾病“随眼配镜”。他提前磨制了24种各样程度的眼镜,让顾客自己试试,看看哪一种最合适。这实际上是现代的“主觉验光”。

  水晶眼治疗眼病效果明显,非常受欢迎,人们争相购买,孙云珠的叔叔董是受益者之一。作为一名学者,董近视严重:“阅读和写作,在英寸以内”。使用眼镜后,视力大大提高:“突然让眼睛远一英尺多”。1678年,在董的乡村试验中,孙云珠制作的眼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仅如此,孙云珠还改进了眼镜的形状和结构,将传统的“单片镜”改造成了可以长时间架在鼻梁上的双片眼镜。这项发明自然引起轰动。孙家的店铺突然挤满了人,人们毫不犹豫地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苏州眼镜行业在此基础上蓬勃发展。孙的眼镜在全国各地都很畅销。为了让更多的眼病患者使用高质量、低成本的眼镜,孙云珠总结了多年的镜像制作经验,并写了《镜史》一书。他在书中仔细介绍了制镜的历史、原理和方法,各地制镜人都可以制作光学镜片。《镜史》的畅销促进了国内眼镜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眼镜价格一路下跌,从几十金降到七八金。

  清朝顺治(16444)~1661年,苏杭人大量制造和销售眼镜。每副值银最贵的只有78分,甚至45分,23分可以买来提高视力,便宜的价格最终让普通人使用。

  孙云珠一生制造了70多种光学仪器,并将中国的光学制造业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他将研磨过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结合起来制作望远镜,并制作了一个“存目镜”来观察物体,一眼就能看到非常小的东西,这可能是一个简单的显微镜。

  此外,还发明了“检测微镜”。如果“存目镜”是一种简单的显微镜,那么“检测微镜”应该是一种复合显微镜。孙云珠还磨制了太多的镜子、夜明镜、鸳鸯镜、夕阳镜、火镜、端容镜、烧香镜、镜子、夕阳镜、炮镜等。这些仪器有不同的性能和用途,但它们都“巧妙而不可思议”。1662年,33岁的孙云珠英年早逝。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