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解读:王维的艺术及影响

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作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意境闻名。王维的艺术创作不仅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触动。他的画作以墨法精湛、构图独特而闻名,给人以深远的艺术感受。王维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与影响,而且对后世诗人和画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艺复兴的重要源泉之一。

关注我,发现更多精彩。

历史名人解读--王维

读陶渊明我们会觉得人生短暂,在生命之花凋落之前,必须去努力追求真理。读王维却会觉得人生漫长,在四季的花开花落之中,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停下脚步,等待转变自然的发生。

人们常常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来讲山水田园诗,可是自然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没有关注到何种真理。这却是完全不同的,总的来说,陶渊明的自然是作者人格的象征,所以不管他是在写失群之鸟还是凋零之花,其实写的都是自己的情感和质疑。

王维的自然却比人更真实,所以他总是建议我们停止向外投射人类的喜好,要去认识自然循环宇宙生命的本质。而王维也是到了晚年才拥有这样的智慧,在年轻的时候,王维是京城社交圈中间的贵客,喜欢写刚刚睡醒的美人和骑着白马的游侠。

奇异记中记载,齐王曾经将他打扮成离人的模样,出现在宴席上,用他的音乐和诗歌的才华获得玉真公主的青睐。

十六岁时,他写过一首《洛阳女儿行》讲一个贵族少女住在柳树间的高楼里,吃的是装在金盘里的鲤鱼。出行的时候有七襄之车簇拥,回来的时候,有九华之兆迎接人们从来看不到他的样子。

她享受着人间不能想象的富贵和爱情,却每天只是毫无目的的盛装打扮,日复一日度尽青春。

研究者们猜想,在七世纪长安城的贵族的宴席上,少年王维大概是一个语言的魔术师。他用诗歌制造一个无比精美的空中楼阁。而当大家沉浸到那个虚幻的世界中间去时,他又一剑刺穿那个七宝楼台,使观众怅然若失。

开元天宝年间,很多人都在写这样华丽的诗歌,歌颂盛世,赞美生活,而王维是其中写的最好的那个。

可是正像陶渊明预见的那样: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首先是王维自己进入中年,早年的才名并没有转换成政治上的成就。然后是安史之乱猝然爆发,在四十岁左右时,王维关于个人和国家的理想全都落空了,这使得他无法在写作年轻时那类寻欢作乐的作品。这个时候的王维半官半隐在长安附近的山水中,用一种连儿童都能够读懂的质朴的语言来写作诗歌。

他感兴趣的不再是公主贵妇、美酒佳肴这样的贵族生活,而是人类世界之外欣欣向荣的自然界。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大概是王维最著名的一首诗,他说中年时我注意到佛礼的真实性,便想把我的晚年安置在终南山下,我放弃规划行程,只是去追随内心偶然的触动,我不再强求理解,因为最美好的感受从来没有办法被完全传达。

我们要注意到,这里已经体现了王维晚年诗歌中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控制感的放弃。

一般来说,人类希望世界和他人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如果我们倾尽全力,依然不能实现理想,就不免有穷途末路之感。而王维说,当你无路可走,你要停下来坐下来,然后你会看到在湖水停止的地方,水汽慢慢蒸腾为云气升起。

他提醒我们说,在人类意志失效的时候,自然界中却蕴含着一种转化的可能。

要看到这种转化,首先要认识到生命以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在不停循环。

在佛教的宇宙观中,一个世界成立、持续、破坏、毁灭,然后又转变为另一个世界。这即使生命无常,又是生生不息。

文言经记载,波斯匿王自觉时光飞逝,身体逐年逐月逐日衰变,深深感到生命的虚幻。佛启发他说,在变化的身体之中,有不生不灭的自信,参透生死之力,就能不再为肉身的纪念所苦。

晚年的王维也有相同的观念,他在陕西蓝田买下了宋之问的辋川别墅,写下了辋川集中的第一首诗。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他清楚地意识到,人的寿命以十年计,树木的寿命以百年计,城市也顶多只能存在几千年,但都免不了最终的败坏。因为结局是这样的,所以对任何有形无形之物的占有都是虚妄的。

后来在去世之前,王维把整个辋川山居都奉献给了寺院,作为对这首诗的完美的回应。

辋川题组诗是王维最成熟的作品,二十首诗各以往川别墅中的一处景点为名,却探讨了生死、动静、得失等问题。

同样是落花,在陶渊明的眼里是: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在王维的眼里,却是: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眼里的自然开的花落了,落地花又开了。不管多少个春秋过去依然自生自灭,无穷无尽,根本不需要人的见证和怜惜。

既然在落花之后又有芳菲,死亡之后又有新生,那么世间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人一定要去持有。

就是在这种观念下,王维写出了辋川集中最神奇的一首诗《南垞》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这是一种儒家从来没有书写过的经验,儒家赞赏追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

儒家鼓励你投入到生命中间去,而不是与欲望和理想保持距离,成为生命的旁观者。

可是我自己还是非常神往,王维的小船停留在江中间的那个瞬间。我觉得那个瞬间里有一种巨大的张力。

彼岸烟雨蒙蒙,人家遥遥相望。

只需要继续向前,就能够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但是在这个时候,王维决定终止,把彼岸永远停留在遥遥不相识中。

我每次读到这里都非常感动。王维决定在一个充满了希望的世界上,不去实现某些唾手可及的理想。陶渊明决定在一个完全无望的世界上遵守已经没有人遵守的原则。

这两种选择都显示了巨大的心灵自由,虽然他们的表现几乎是完全相反的。

在这种自由中,王维摆脱了价值判断的束缚,从而可以像一个新生儿一样重新认识世界。于是他写出了一类超越美丑,却又无比新鲜活泼的诗句。

比如他讲一株茱萸,只看到他准确的颜色,“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正开”只讲到它实际的用处。

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比如他用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来讲秋天的夜晚却把天地自然的生命气息都写了出来。

王维能够写一种自然本身的活力和乐趣,这在中国诗歌中是非常少见的。

我很喜欢王维的一篇小文章,《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裴迪是王维隐居时的朋友,比王维要小十几岁,而且总是不能中举,总是在复习考试。所以这次王维出去玩的时候,就没有带上他。可是他到了山里觉得太愉快了,不能不抒发一下,就写了这封信。

他说在这个冬天的晚上,忽然觉得天气晴朗可爱,他登上蓝天城外的华子冈,看到“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听到“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当他远观城市的灯火,回忆往昔,觉得一切都很遥远。只有和裴迪一起携手赋诗的日子值得怀念。于是他开始向往即将来到的春天。他说,等春天到来,草木蓬勃新生,远山换上新绿,水中有小鱼跳跃,天空中有白鸥展翅。当清晨的露水打湿山坡的野草,茂盛的麦田,隐藏着野鸡的啼叫。在那样的时候,你可以和我一起玩吗?

他写完这封信托一个路过的采药人带给裴迪,而自己继续留在山中。在信的最后,王维说我在信里写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无关紧要的,但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中却藏有生命最大的乐趣。如果你并不恰好是能够领悟这种乐趣的人,我绝不会把这一切告诉你。

王维这样可爱,但后人却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品高韵长。

充满了法喜禅悦,而不喜欢他的,就说他缺少对于人世的真情和担当。

我想喜欢他的人说的那么玄虚,不喜欢他的人又批评的那么严厉。这大约是因为王维身上的一些特点,在中国文化自己的语言系统里无法得到阐释。

也许我们要更多地了解佛教对于王维的影响才能理解。可是那些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正确的。在安史之乱时,能够参透生灭变迁之理的王维,却不能战胜自己的软弱,被迫接受了安禄山授予的官职。这件事情成为王维一生不能洗去的污点和永远的忏悔。

可是对于我来说,我愿意把王维的人生的复杂性看作理解他诗歌的背景。当我意识到他曾经扮作伶人来取悦公主,曾经在刀口之下为安禄山歌功颂德,可是也曾经单纯的醉心于春山之美,我便觉得他在辋川集中间表达的智慧更为可贵。

在文明的传承中,书籍发

挥的作用是空前的。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