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代“诗圣”的一生坎坷

杜甫,唐代“诗圣”,一生坎坷,忧国忧民,诗作广为流传。他身世贫贱,家族逐渐没落,多次遭遇流离失所之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反而逆境中锻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深沉的情感。杜甫的诗歌承载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文章首发挑战赛#

“诗圣”杜甫一生写了3000多首诗,传世下来的有1400多首,但在辉煌的大唐诗坛上,他却像一个被忽视的小人物,鲜有人问津,这样的大家,为什么将满腔抱负,最终化为仁者之笔,“落魄”一生?

今天我们不讨论唐代时门阀世家,只从文人仕途与历史变化浅浅的回顾一下,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杜甫:唐代“诗圣”的一生坎坷

西安长安杜公祠

“诗圣”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其各阶段最具代表的诗词,也是大唐历史与其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后世称为“诗史”。

杜甫生平

第一时期(714-745年):为杜甫35岁之前的读书漫游时期,代表作是《望岳》。

《望岳》

第一时期

第二时期(746-755年):三十五至四十岁,也称长安十年,为杜甫困居长安时期,代表作《兵车行》。

第二时期

第三时期(756-759年):从四十五至四十八岁,陷落安史叛乱军中及短暂为官时期,代表作《春望》。

第三时期

第四时期(760-777年):从四十九岁到去逝,为漂泊西南时期,代表作《登高》。

第四时期

杜甫一生与唐帝国由盛转衰急剧变化的时代相始终。

杜甫一生游历路线

青少年时代的杜甫:亲身经历开元盛世,《春望》便是其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政治严明、富足、安定的社会为诗人的读书、漫游提供了条件,他饱览锦绣河山,见识太平景象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西安杜公祠杜甫像

中年时代的杜甫:亲历了战乱流离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以后,一些新兴的官僚养兵自重,割据一方,社会政局动荡不安。他此时清醒的认识到了社会黑暗的现实与民生疾苦,《兵车行》便是在这时创作;

短暂为官时期:杜甫亲历兵变,看到兵荒马乱,人民生活贫困,此时产生了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春望》、《三吏》、《三别》就是这时期所作。

西安杜公祠

晚年漂泊时期:弃官出走,想要投亲靠友,却遇洪水无法前行的天灾人祸,最终颠沛流离到达成都,开始了晚年漂泊生活。

杜甫传

PS: 位于西安长安区樊川的杜公祠,是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创建,明万历5年和清康熙41年曾两度修葺。到了清乾隆末年,旧祠为火所焚。直到清嘉庆9年(公元1 8 0 4年),一些读书人又在这里重新修建,嗣后又两度重修1 9 6 0年曾利用杜公祠的房屋成立了杜甫纪念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