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之张良澹泊明志,独善终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以其澹泊明志而著称于世。他心怀大志,但却不贪图功利,一生清贫简朴,仅以平民之身份行走江湖,为国家民众谋福利。他独善终,不为名与利所动,始终坚守初心,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谋士。


汉初三杰之张良澹泊明志,独善终

张良剧照

张良,秦汉年间,韩国人,不在朝鲜半岛,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在如今的河南境内,当年三家分晋的主谋之一,秦始皇灭六国时灭的第一个就是韩国,(据说跟当年是因为李斯与韩非子间的亮瑜之争有关)。

张良贵族出身,他爷他爹都是韩国宰相,甚至有世袭的感觉,若不是被秦始皇给灭了国,张良应该也接班做宰相了,他参加反秦起义军的初衷就是匡扶韩室,后来发现大势已去且韩王实在烂泥扶不上墙,才傍了刘邦这条大腿。

张良墓在哪?争议比较大,全国各地都有,但是生在哪,争议不大,目前比较确切的是河南平顶山郏县张店村,有个硕大的牌子:张良故里。前段时间我们刚骑车去过那里。景区人气不旺,看门的大爷愤愤不平:要说底蕴,北京才多少年?中华上下五千年,还是要看河南。这是嫌游客不识货!

为什么叫故里呢?你看莫言高密老家的房子叫莫言旧居,为什么不叫故里?因为他健在!所以张良老家只能叫故里。

看过楚汉争霸的就会有疑惑,当时抗秦起义军声势浩荡,项羽是起义军联盟盟主,而刘邦只是联盟之一,张良为什么不选择项羽而是选择刘邦呢?张良跟项羽他叔又是老铁,怎么不走个后门?

打个比方说,倘若你是个守门员,天赋很好,初出茅庐,你是在山东泰山队打主力门将呢,还是去欧洲豪门打第三门将?第三门将的意思就是一年都未必有上场的机会。正常人肯定选泰山队,积累比赛经验,有点儿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味道!

在古代谋士这个职业的处境,类似守门员,球队主力门将不出伤病你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当时项羽身边有范增了,那是只老狐狸,类似老中医,越老越吃香,我若是投奔了项羽,必然活在范增的阴影之下。而刘邦呢?是弱势,还处于招兵买马阶段,也有称王的心,张良肯定觉得不如选择他,至少能打上主力,你可以看所有世界级球星的轨迹,都是从主力到主力,从小俱乐部逐步跳入豪门,很少有球星是从大牌俱乐部的替补席上成长起来的。

张良刺杀秦始皇的经历是真是假?张良的工作如果放到如今就是干策划的,如果换成是你找工作,是不是先弄点工作履历啥的,这样才有江湖威望?

所以张良就有了两个故事,一是带着大力士去扔铁锤刺杀秦始皇,然后成功逃跑了,这个你用脑子想想,可能吗?秦始皇身边有弓箭手有骑兵,你看奥运会铅球纪录就知道了,我们最远也就是离100米,这么近,上哪跑?但必须要编这个故事,表明他对秦始皇的立场与胆魄。二是说张良精通兵法,兵法这玩意必须要有传承,有门派,良觉得最牛B的门派是神仙派,于是就编了另一个故事,有天走路遇到了个白胡子老头,那老头故意把鞋扔桥下了,让良给捡上来,良给捡上来后,又非让良给穿上,良又照做给穿上了,老头觉得张良心地善良、孺子可教,约良五更天来桥头相会,传授给了良兵法秘诀:叫《太公兵法》,老头叫黄石公。

这些故事难道没人怀疑过吗?其实,在那个时代,从上到下,人们发自内心的都坚信的确有鬼神的存在,出去打仗都先占卜一下,就说有人遇到了白胡子老头是不会有人怀疑的,只会羡慕别人的幸运,前些年的李开复、唐骏,都学的这一招,只是他们把白胡子老头替换成了比尔盖茨,说比尔盖茨跟他们称兄道弟。

多亏秦汉时期没有方舟子。(方舟子曾打假过李开复和唐骏的履历)。你们看新闻没?肖传国雇人拿锤去袭击方舟子,这是肖传国向张良袭击秦始皇致敬啊!

再举个例子,古时候起义之类的,也需要宣传“天意”?那时候老百姓都没啥文化,普遍相信有“天意”的存在,所以需要用心去编这个天意,例如鱼肚藏书,吃鱼吃出了纸条:陈胜王,初期陈胜吴广就是靠这个忽悠起来的人气。

问题来了,陈胜吴广为什么没笑到最后?总结有二:第一、时期有点早,是萌芽状态,老百姓还不敢积极参与。第二、俩人都是农民,格局太小。

我们现在复盘一下,项羽走错了哪步棋从而输掉了天下?

首先他错估了刘邦,他觉得刘邦是自己的小兄弟,一切听自己的,虽然刘邦先攻进了咸阳,但是也不敢贸然称王,而是跟项羽说,我无心跟老大争,我只是帮着暂管,老大您需要,我随时奉还。所以项羽没觉得刘邦敢跟自己叫板。而范增看的很明白,他觉得一定要杀刘邦,否则刘邦会是竞争对手,未必影响项羽称王,但是肯定会是绊脚石。

再者,项羽这个人又要面子,觉得大丈夫怎么能设计杀好盟友呢?传出去怎么办?万一再让人写到史书里,把我西楚霸王写成黑的,就在“鸿门宴”上放了刘邦。

鸿门宴

历史书上不是说张良在项羽叔叔项伯的帮助下刘邦才逃出生天的吗?

那实话实说项伯跟张良关系再好,也不至于胳膊肘往外拐,毕竟他也姓项,何况项伯当时算是项羽军团的男二号,座次在范曾之上!依项羽的实力,想杀刘邦,他们是绝对跑不了的,当时整个生杀大权、主动权都掌握在项羽手里,是项羽综合考量了社会影响以及个人名节问题,放了。

鸿门宴上,我大概猜了一下他们聊的啥:刘邦就是赶紧表达忠心,跟项羽说,老大,我没二心。项羽也半开玩笑的说,咱兄弟俩,又是江苏老表,咱刚把秦朝给灭了,若是咱兄弟俩再打起来,让世人看笑话。刘邦说,老大,您这说的啥?我对老大绝对忠诚,来,我敬老大三杯酒,我干了,您随意。

你说项羽咋这么容易相信刘邦?主要原因还是项羽太年轻,三十岁不到,刘邦比项羽大二十多岁,人越老越会装,当时看懂心思的只有范增,范增比刘邦大二十多岁,知道他肚子里想的什么,只可惜项羽没听范增的,要面子,要义气,另外,他打心底没把刘邦当盘菜。

大家觉得刘邦最后夺得天下有运气的成分吗?我个人觉得除了王思聪这种,任何人的成功都具有偶然性,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每个开国君主一路走来,都是走钢丝,多次命悬一线。

说到这,不得不提另外一件事儿:刘邦刚开始定都洛阳了,后来又去了长安。选洛阳是因为洛阳曾是周朝的国都,在当时来看,周朝就算是国运亨通、太平盛世,刘邦觉得这里风水好,为什么三个月后迁都长安呢?这还是张良建议的,改朝换代初期都是危机四伏的,洛阳几乎就是敞开式的,而长安呢?则是四塞模式,就是东西南北都有天然屏障,定洛阳是激进模式,定长安则是保守模式,激进模式容易弄丢玉玺,而保守模式则容易蓄精养锐。

为什么功成名就时,张良选择急流勇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貌似就张良自己全身而退了。

用现在的话来说,张良一没带兵打过仗,只是个顾问,没出过什么大力,那个年代不怎么尊重脑力劳动者。二、就是张良加入团队比较晚,那时已经快打到咸阳了,张良不可能跟他们比战功,这一点他自己很有数,所以刘邦说要给封侯,他顺手客气了一下,说不要了,刘邦在老婆的撺掇下借机当真不给了,完了还怕张良反悔,到处给他戴高帽,刘邦夫妇逢人就夸:良精于黄老之道,不贪恋权位,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如果换成是你,跟着阿里巴巴一起创业的,眼看上市了,老大要给兄弟们分股份了,你突然站出来说你不要了?你不是傻蛋吗?!刘邦到处跟记者说,你看我们家张良觉悟多高,天下第一谋士,半壁江山是他打下来的,要不是他的谋略,我在鸿门宴上就被砍头了,到了论功行赏时呢?这哥们死活什么都不要,你说这觉悟,这胸襟……这哪是不要?是他娘的不给!

刘邦不给封地,不给官衔,留那干什么?你见过哪个省长主动辞职?权力这玩意,就没有急流勇退这一说,只要沾上一辈子都戒不掉,今天没有的现象古代也没有,因为人性没变过,说一个人给他官当他都不要,他脑子进水了?!所以张良只能离开刘邦,远遁天涯。

当年不是也有史书传言也给了张良万户侯吗?其实,那都是书上瞎掰,你看看地图,给的封地在哪?就是微山湖上的一个小岛,都没有虞姬腚大,连百户人家都没有,我连个村长都不如,后来一涨水直接淹到湖底了。(留侯,微山湖上一小岛,相传这里是张良和刘邦初次见面的地方。)

人呐,你不能听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若是刘邦真把张良当第一谋士,为什么不让他做宰相?在皇帝眼里,良不过是个顾问专员罢了。

为什么张良离开刘邦以后的关于他的记载就很少了?这正说明一点,他被边缘化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社死了,历史只记录主流群体,不会记录边缘人的,不会关心他的生死,他可能死的悄无声息,也没人知道他到底死在了哪里,乃至各地都争他的墓地……

史书里的四面楚歌之类的,都是真的吗?

古时候打仗,当兵的都是农民,连字都不认识,还唱外国歌?那都是后来人自己想象的,就是被围歼了,有点像后来的孟良崮战役,张灵甫怎么死的项羽就是怎么死的。

项羽死的时候,30岁整。那个年代的人,但凡是稍微有点本事的,就不可能只有一个女人,都是妻妾成群,后来人为了英雄配美人编的霸王别姬的故事,一个成大事的人,不可能在女人身上磨磨唧唧,更不可能带着上战场。

张良是不是很早就预料到韩信与萧何没有好下场?

这倒真没有,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吧,若是当时刘邦也给张良封官,我可能跟他们俩下场差不多,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形势每天都在变化,这东西就跟夫妻俩离婚是一回事,当年他们也是深爱过的,只是现在想掐死彼此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至少保了命,后人还升华了张良,说他是整个秦汉交替时期第二大人生赢家,第一赢家是刘邦。

这些混话,就当笑话听听就行了,张良被神化被追捧,可以参考一个人,就是李小龙,一切神化的关键点都是四个字:戛然而止!

张良算不算怀才不遇?

各位看官,你们记着一点,这个世界压根不存在什么怀才不遇,所谓的怀才不遇不过是才不够。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没被封侯?因为他真没啥战绩,你知道他有多笨吗?打了47年仗,最关键一场战役,他迷路了,真正的封侯的将才那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哎,生不逢时,那时候要是有导航,肯定不会迷路!

欢迎留言评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