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为何会亲手将唐朝推向灭亡 唐昭宗为什么会亲手将唐朝推向灭亡

众所周知,唐朝时期的李世民和李治他们将国力推向了巅峰时期,而且还开创了盛世时期,然而在安史之乱后,作为盛世的唐朝却走向了衰败,虽然当时有唐宪宗和唐武帝等帝王在位励精图治,但也没有挽回唐朝衰变的命运,但随着唐哀帝被朱温害死,唐朝灭亡。而历史也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那么对于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唐昭宗为何会亲手将唐朝推向灭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唐昭宗为什么会亲手将唐朝推向灭亡的详细解答。

第一,没有团结好李克用。

李克用,沙陀族,本名朱邪。唐朝后期的将领。

唐朝后期,各个地方的节度使拥兵自重,对朝廷的态度不尽相同。但担任河东节度使的李克用对唐朝是有功劳,至少在唐昭宗在位时期,李克用并没有对唐朝取而代之的想法。

相反,李克用还非常拥护唐朝中央。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克了长安,李克用率领17000多人的军队进攻黄巢。经过激战,李克用平定了黄巢起义军,朝廷封李克用为陇西郡王。

但是,唐昭宗出于稳定自身皇位的考虑,采取错误的手段去讨伐李克用。当时,赫连夺、李匡威和朱温3人上表朝廷,请求出兵讨伐李克用。

唐军出动了,唐军投入的部队包括中央禁卫军的多数部队,镇国军节度使韩建的军队、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的军队、凤翔军节度使李茂贞的军队等一批地方节度使的部队参战。

然而,唐军中央军和地方节度使一起参战的部队本身就是个“散装品”,除了中央军和韩建的部队作战较为努力外,其他节度使的部队都没有认真执行唐昭宗的命令。

镇国节度使韩建的部队以300多人袭击李存孝的营地,李存孝出兵伏击韩建。但就在韩建和李孝存激战的关键时刻,李茂贞指挥的凤翔部队竟然撤走了。最终,韩建的部队战败,唐军中央军也溃败。唐军进攻李克用的战斗功败垂成。

唐昭宗进攻李克用的作战出现了2个错误。

首先,唐昭宗不该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轻率发兵进攻李克用。

唐昭宗登基后征兵10万人,组建了一支10万兵力的禁军,成为维护其皇权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唐昭宗新组建的部队能有多少战斗力?在唐朝晚期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唐军中央军的训练都无法和盛唐时期的唐军相提并论。而李克用手握的部队经历过和黄巢起义军的血战,兵强马壮,作战经验丰富。唐昭宗的唐军刚组建不久后就非常急迫的发动对李克用的进攻,导致唐军新组建的中央军损失惨重,从而在客观上削弱了唐昭宗的皇权。这是唐昭宗在军事决策上出现的失误。

其次,导致李克用和唐朝之间的关系裂痕越来越大。

前文已经叙述,李克用对唐朝朝廷是忠诚的,至少到唐昭宗在位时期,李克用并没有将唐朝取而代之的想法。但是,唐昭宗对李克用的错误用兵,直接导致了李克用和唐朝的关系出现巨大裂痕。

唐军的张浚和李克用的50万大军激战,李克用表示,如果打输了,那就甘愿接受朝廷的处置。但如果赢了,那就骑到陛下的宫殿里,在陛下的宝座旁边杀掉奸臣,向先帝谢罪。

从相关史料细节不难发现,李克用对唐朝讨伐这位平定黄巢之乱的有功之臣的态度是非常不满。虽然没有表现出将唐昭宗取而代之的想法,但李克用确实是有些不太信任唐昭宗了。

没能团结好李克用,标志着唐昭宗治国事业出现一个裂痕。

第二,不听大臣劝导,执意决定讨伐李茂贞。

公元893年,李茂贞拥兵自重,进一步扩张地盘,唐昭宗没有批准。李茂贞很不高兴,写了一封不符合语言礼节的信件给唐昭宗。唐昭宗龙颜大怒,决定出兵进攻李茂贞。但这个计划遭到了宰相杜让能的坚决反对。

杜让能反对是有道理的,当时唐朝中央所能控制的区域只剩下长安及其周围地区了。唐军在前期进攻李克用的战斗中已经损失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唐军再去进攻李茂贞,就等于以卵击石。

唐昭宗出兵意已经定,杜让能反对无效。就在此时,首都长安出现了情况,李茂贞得知唐昭宗要攻打其自身的消息后,竟然让长安城的数百老百姓反对朝廷出兵的做法。朝廷下令抓捕游行的老百姓,导致很多群众逃出了长安躲避兵灾。

加上进攻李茂贞时,唐昭宗没有做好任何军事上的准备,招募3万无业游民组建唐军匆忙出征。3万唐军进军驻扎在兴平,李茂贞的部队6万人,驻扎在周至抵抗唐军。

李茂贞的部队历经边防百战,参加过进攻黄巢起义军的战斗。战斗力非常强悍。李茂贞的部队进攻兴平,无业游民组建的唐军直接不战而退了。

随后,李茂贞的部队反攻长安城,将长安城包围起来。朝廷给李茂贞封更大的官职,李茂贞地盘进一步扩大。

唐昭宗的军事斗争准备真的是非常外行,其表现别说和唐太宗、唐高宗这种懂军事的皇帝无法相比,即便和唐宪宗、唐武宗相比,唐昭宗的这种做法都极其外行。

第三,没能采用正确的方式解决宦官问题。

唐武宗李炎如何处理宦官的?唐武宗面对大宦官仇士良非常聪明,先是将仇士良提拔上去,率领神策军。但是,李炎却在暗中掌握了神策军的兵权,等于将仇士良晋升,但做了架空。这样一来,李炎就能牢牢的把握皇权,还做到了不在明面得罪仇士良。最终,仇士良离开了长安城。

而唐昭宗怎么做的呢?唐昭宗采取了硬刚宦官的态度。

唐昭宗指责宦官杨复恭谋反,杨复恭做了辩解,说养了很多养子是为了报效国家。但唐昭宗却针锋相对的指责杨复恭,报效国家就已经把这些养子交给唐昭宗本人,让他们姓李而不是姓杨。杨复恭无言以对,就此杨复恭和唐昭宗矛盾彻底公开化了。

唐昭宗让杨复恭去给李茂贞当监军,但杨复恭不去。杨复恭还调集兵马讨伐和自己有矛盾,支持唐昭宗的养子李顺节。最终,这场内战的结果是杨复恭集团被灭,李顺节掌握实权权力迅速增加,也开始对唐昭宗骄横。唐昭宗最后杀掉了李顺节,但还是无法掌握皇权。
最终,军阀朱温杀掉了唐朝的宦官,但也彻底控制了唐昭宗。

唐昭宗对宦官采取了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但是,打倒了杨复恭,李顺节掌握了实权。打倒了李顺节,又有其他人掌握实权,最终又被朱温掌握实权。如果唐昭宗在上台后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理宦官问题,比如将杨复恭明升暗降而架空并收回禁军兵权,扩大禁军队伍,宦官问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的。

但历史没有如果。

唐昭宗有治国之心,但无治国之能,却像崇祯帝那样刚愎自用。导致唐军丧失了几乎所有的禁军资本,最终让朱温成功控制唐昭宗,唐朝灭亡无法避免。

« 上一篇
下一篇 »